KeyFC欢迎致辞,点击播放
资源、介绍、历史、Q群等新人必读
KeyFC 社区总索引
如果你找到这个笔记本,请把它邮寄给我们的回忆
KeyFC 漂流瓶传递活动 Since 2011
 

[书评]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 42171 查看 / 34 回复 ]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72499

采访本上的城市


发现这本书,纯粹来自于《新周刊》某期内容的一句话“自从CCTV新楼开建后,朝阳建委每天都会接到几个类似的电话:‘喂,快去看看吧,有两栋楼盖歪了!’”。
其实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贵,不过看了开篇的内容后却觉得其实这本书不能用价格去衡量了,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对于城市历史与变迁的描述,特别是记者风格的文字,让我觉得深有感触。

《中国国家地理》某期内容上曾有过平遥旅游局领导在于记者聊天时随口说的话:“这城墙,那时候我们也想过拆,但当时不是没钱嘛,所以就保留下来了。”
《南方周末》上关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与南京市政府关于道路的斗争,工程方喊出了“你们又不是北大清华,有什么不能动的。”
《这里是北京》但凡涉及府邸宅第时或多或少也会加上这么一句“这里现在是机关单位、公司企业、宿舍”、“现在我们只能从老照片上才能看到这些情景了”

在新生活与旧文化之间,我大概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新生活,因为便利,但我并不愿意因此去贬低旧文化,十几年的北京胡同生活确实给了我许多记忆,许多在楼房生活中不曾也不可能有的记忆,所以我对北京的老街巷感到亲切。
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天坛,这些被挂在旅行路线和旅行推荐中的名胜古迹,其实并不能让我有多少感觉。就好像去日本京都旅行时,我会对清水寺、金阁寺、龙安寺感到好奇,但在京都步行时所看到的那些古色的居民住宅,古风的街道才让我真正觉得这是一座历史城市。
当老街拆除、马路拓宽,高楼拔地而起,商业圈、住宅圈大规模形成时,任何一座城市,都仅仅是凭空夸耀自己的名胜古迹与历史的一座普通城市而已。
最后编辑瑞树 最后编辑于 2008-12-08 10:40:00
1

评分次数

    本主题由 见习版主 Decorated~38324 于 2012/7/23 11:56:12 执行 主题分类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69706

    佐贺的超级阿嬷


    过去看台湾图书销售榜上长排在前位的书,在书店看到后就随手买下来了。
    现在看书大多是一遍两遍就过,短篇看的最多的也只有这本书。

    一老一小两人的贫穷生活中,充满着无穷的乐趣,这些乐趣来自于聪明的处世方式,来自于与周边环境的积极互动,也来自于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然,许多方式仅仅适用于那个时代的社会,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却可以永久存在。

    重视利益而又缺少信念,总是处于紧张、混乱与彷徨的现代社会中,缺少的恰恰是这本书中所描述的自信与乐观。
    生存与生存的好,生活与生活的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就像作者在序里指出的那样“因为没钱,所以不能买新衣服,不能吃大餐,不能出去旅行,就是不幸福,这完全是错误的生活态度。”
    成为人上人可能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就根深蒂固的东西,所以职介、讲座、研修、课题,甚至是各种介绍成功的书籍层出不穷,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成功?开跑车、吃大餐、住洋房,然后不停地赚更多的钱,得到更多的赞扬,周而复始,这究竟是人生还是欲望呢?
    1

    评分次数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www.zhbc.com.cn/book_view.asp?bid=5988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出版社:中华书局

      孙子兵法在上小学的时候看过漫画版,印象最深刻的是九地篇,至于为什么不是谋攻还是虚实,自己也说不清楚。
      孙子兵法的出版物种类繁多,不过现在找起来大多都是有一大堆的举例放在里面,特别是现在不少书里面都加上了商战内容,看着实在是眼晕……
      所以最后选了这本单纯的内容版,没有任何的例子,只有注译和翻译,看起来也更加纯粹。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主持人梁文道批评说:我看过世界大都会的机场,最可耻的是北京机场。因为它的书店是那么糟糕,机场书店总有一台电视机,电视机里总有一个人穿着红色西装,告诉你,你要怎样运用孙子兵法去搞管理,用三十六计去搞对手。其他国家大城市的书店,庸俗如香港,它的机场书店都会有一个独立的角落,卖经典的文学作品。

      也许是社会要求使然,国学现在很多都和商业、金融、企业管理等等挂钩,就像语文考试要求每篇文章都必须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思想一样,而一篇数千字的孙子兵法也反而成了商战经典教科书。而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纯粹的内容来看,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更深入的去了解、理解孙武所叙述的每一个精辟的见解。
      因为只有自己考虑、理解过后,才能把这些内容用在自己所希望用的地方,因为里面阐述的不止是字面意义上的兵法那样,就像九地篇中对人心的概括也是相当精妙的。

      孙子兵法中有太多的经典句子流传开来,比如: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这句:
      兵者,诡道也。
      1

      评分次数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80432

        闾巷话蔬食: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北京旧闻丛书


        这本大概是除了仿膳菜谱和北京名餐厅介绍那两本老书(这两本只看图,不看字)外看的最多的关于“吃”的书了。
        书中介绍的东西都很古老,一部分传承至现在,另一部分则已经失传。

        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吃的,所以现在看起来十分有亲切感,比如卤煮、比如炒肝,比如不少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炒饭,也有类似土冰激凌那样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冷饮。这本书不是菜谱,只是一种回忆,作者希望能让后来人能了解到那个时代许多有代表性的吃食。内容十分平淡,但是正因为这种平淡所以才更像是那种真切的回忆。

        信息和交通便利的现在,饮食中的地域性已经或多或少的被冲淡了许多,所以地方小吃总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不断的被筛选、淘汰、消失,因为只有市场才能决定一切。
        小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饭馆吃火锅的时候,我只喜欢烧饼就可乐,吃门钉肉饼的时候我也总是只吃皮不吃馅,只是这些味道已经很难再尝到了。
        我并不是贬低很多名餐厅,但是全聚德、东来顺这些堪称代表的餐厅无论吃多少次却一点也不觉得好,一点回味都没有。
        吃这个东西,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吃食或许就可以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一种回忆,但是保存和消失的区别,只是在于商业化做得够不够这一点不同罢了。
        最后编辑瑞树 最后编辑于 2008-12-24 09:38:49
        1

        评分次数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484057

          只吃半饱


          这本书写的内容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更偏重香港、海外。
          就像闾巷话蔬食一样,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时候会介绍哪里卖的食材好,有时候也会品评如何制作好。虽然里面写了各种吃的东西,但如果当做菜谱来参考那就大错特错了。
          全书一直都围绕着在购买食材、烹饪料理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这样的内容倒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

          当然了,我对吃很感兴趣,对做饭同样感兴趣。毕竟只要味道好,便宜的总是自己的嘴嘛,呵呵。
          在外面吃某些菜,觉得好吃了,就会想自己去尝试着做。而在素材极少或完全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下,偶尔也会尝试着做些独特的东西。
          短期留学的那会儿,每天都会等着晚上六、七点的时候跑去超市和菜市场,看看今天有什么特价的东西没有,一来是为了省钱,二来也是为了吃不同的菜。比如鸡蛋会在圣诞节前涨三倍价格,所以只好忍痛不买。有时候会看到超市有便宜的牛肉和猪肉卖,就会像捡到宝一样高兴。当日就必须吃完的披萨打出不到四折的特价,于是就买两个当晚饭,剩下诸如便当、方便面、面包、冷冻炒饭等等就更多了。每天都会算计着买什么,做什么,吃什么,虽然颇有些小气的感觉,但是却有着许多乐趣。
          七点在超市买到便宜的菜和肉后,拿回宿舍用两个小时去做杂烩锅,蔬菜和肉在小锅中咕嘟着,我就在房间里饿着肚子等,但是一点也不会觉得无趣,只要想着等一会儿调好味道,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晚饭了,那种心情确实是很奇特的。
          好不容易买到特价的土豆后,也会犹豫着做咖喱饭还是别的什么,于是就试着把土豆煮烂,最后放上各种调料,成了土豆泥,味道很好,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在这些时候,我就会有与作者同样的内心感受了。

          做饭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觉得是这样。
          1

          评分次数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www.neweekly.com.cn/index/
            新周刊

            http://www.china-cbn.com/cbninfo/cbnweekly.aspx
            第一财经周刊


            每天每周每月会想起买的报刊杂志也有不少,比如断断续续,感兴趣就买的《参考消息》;原来还不错,但最近有点像环球时报就不再买的《国际先驱导报》;内容好的时候特别好,感觉完全看不下去的时候亦常有的《南方周末》。
            好杂志的确有很多,剩下比如还有南风窗、三联周刊等等,不过也只是偶尔看,大多数都会选择无视,毕竟如果每天都去考虑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国际问题这样忧国忧民的话题还是太容易产生郁闷的心情,尽管我们不能不去面对这样的问题……

            最近连续一段时间能轻松看的杂志也就只有《第一财经周刊》和《新周刊》了。
            首先说《第一财经周刊》,管理学和金融学非我所学专业,只能说是偶然产生的兴趣而已,不过这些知识和报道并非距离普通人很遥远,很多时候都很贴近生活,所以轻松的了解这些行业所发生的事情总是不吃亏的,只是要花钱去买杂志。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记者、编辑们所要传达出的信息,不少是很微妙的信息,但也颇能令我产生感触。典型如不久前某期对上海面包店竞争的文章就很有意思,“如果面包定价中有0.5元,就会因收银员的找零而减慢店内的客流动速度。”嘛……或许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平时却很难去考虑这些问题。再比如每一期的创业板块中的文章,也或多或少的能给嗅觉灵敏的人一些启示吧。

            再说《新周刊》,不像真正的时政和社会类的杂志,我是这样感觉,因为杂志文章并没有太多严肃的气息。每次打开新闻网站就会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虽然有不少内容也只有在天涯或社区等地方才可能看到,但是内容大多是严肃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但能把不少题材写得很好玩,至少在我狭窄的阅读范围内,只有《新周刊》可以做到。《这个冬天怎么过?》专辑在金融风暴的寒冬看着还真是很有趣,特别是总结的许多经验会让人有深刻的体会。之前也有一篇《穷忙族》,不知道看完后有多少人会深表赞同呢?最新一期《新周刊》的《地铁一号线开进广州 幸福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中贯穿全文的那句“活着真美好,顺其自然吧”也许正是这本充满了另类风格的杂志能区别于其他很多严肃杂志的显著特征吧?
            最后编辑瑞树 最后编辑于 2009-01-05 09:48:41
            1

            评分次数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www.flp.com.cn/scrp/bookdetail.cfm?iBookNo=7115&;sYc=1-1&sDirType=C

              在中国成功的日本人
              作者:中古苑生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全日文的书,纯粹因为不想让日语荒废掉而买,所以也没想到价格居然是60元……
              不过读起来才发现内容异常的简单,内容基本是自述方式,比起朝日的天声人语的文人气息来要易懂多了。

              看国内的报刊杂志和书籍,总是不乏国人如何在国外取得成功,当然了,在电视上也经常看到外国人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特别是今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媒体也采访了许多人。
              这本书与以上的差别,大概就来自于这本书讲了许多可以说是小人物的人,比如旅店老板、印刷厂的经理、广岛煎饼餐厅的经理、以及不动产和搬家公司的经理等等,虽然很多都是针对日本人服务的,但行业却和普通人的生活距离很近,与丰田、松下等等的大企业相比来说,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
              这本书可以说是为了中日友好才出版的,但是书中日本人如何与国人打交道的内容却让人颇多感触,看不到日本式的夸张(比如过头的热情这样),而只有平实的生活风,作为日本人经理,如何与中国员工打交道,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抓住机遇。里面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小人物,都仅仅是大潮中的小成员,生活很少有像戏剧中那样的剧情发生(除非身处其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总会经历失败与成功,经历挫折与进取,在这二者间循环。读这本书并不是为了看日本人如何经历失败取得成功,更多的是感受一下书中的小人物们那些不断进取的精神。
              1

              评分次数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81588

                咖啡店:顺境与逆境中企业经营的四个原则
                     
                                                     
                作者:莱斯利·A·耶基斯
                出版:中信出版社


                这书在书店总是缺货,大概是因为进货少的缘故?
                故事非常短,大概一小时就能读完吧。
                读后感的话,果然还是用原书的内容简介和目录好了,写的已经很全面了。


                《咖啡店》是关于艾尔·爱斯普菜索咖啡店的故事。虽然它采取了虚构的形式,但它在内容上大多是真实的。这家咖啡店在西维图风靡一时。作为咖啡公司,它刻意保持小规模,并激起狂热的顾客忠诚,始终生意兴隆。这本书描述了咖啡店成功的奥秘,不论一个企业有20个员工、还是2万个员工,这些秘密要同样适用:尊重顾客、相信员工、围绕产品创造激情、赢得诚实的利润,这些对于一个经营良好的企业和一种美好生活来说是核心内容。
                你在阅读《咖啡店》的过程中将会感受到这样一个公司:每个人都想在这里长期工作,顾客都能被叫出名字、受到尊重,服务顾客与经营企业之间界限模糊。
                看完这个融入欢笑和温情的故事,无论是作为员工,还是公司经理,都能感悟到企业运作令人向往的境界和个人工作的完美价值。



                1 激情:你对自己所做之事饱含激情吗?
                 
                2 人:你的工作中充满同路人吗?
                 
                3 个性化:你对待顾客像对待朋友一样吗?
                 
                4 产品:你会在质量低劣的咖啡上花很多钱吗?
                 
                5 目标判断:如果你不知道将去哪里,你就不知道何时能到达
                 
                6 4P原则:从一小杯咖啡中得出的大道理
                 
                TOP

                回复: 书评、读后感、荐书专用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061338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作者: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
                翻译:杨宁、李韵
                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这本是中文翻译版,还有英文原版的。中文版的翻译感觉很流畅,但是文字上存在一些错误(比如同一人的名字翻译成2个),前后文有的地方存在矛盾,应该属于翻译和校对的问题。

                过去了解欧洲中世纪史,只有在初高中的世界历史课本才能看到,但是也只有寥寥数笔而已,而且内容大多数集中在了中世纪的黑暗史(负面问题居多),比如严肃的描写宗教专制、战争等等,仿佛欧洲在整个历史中就是一个野蛮的地方,呵呵。
                我对历史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因为不想去研究,买这本书算是一种偶然。不过一看才发现,这本书实在很吸引人,这也归功于我对欧洲历史的无知,所以才会觉得到处都很新鲜有趣。翻译虽然存在错误,但是却用轻松的笔调让人觉得看这本书一点也不累。(印象最深的就是描写查理曼大帝时代的某句话:在伊斯兰文化与文明辉煌发展的时候,查理曼正在为文盲云集的国内推广教育而头痛)
                就好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这样的书才会吸引人去看,而晦涩严肃的史书大概只适合真正的研究者。

                现在的世界形势也是非常复杂,比如宗教、民族、战争等等,欧洲与中东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在中世纪里都能找到原因,比如什叶派与逊尼派,天主教与东正教,东西罗马帝国、圣徒等等。

                这本书偏重的主要还是欧洲国家与版图的变化,对宗教、政治着笔尤多,而战争只能算作是政治的陪衬(事实也的确如此),社会和文化再次。喜欢宗教与政治纠缠不清的关系及政治阴谋的话肯定会喜欢读这里面的内容,但如果是崇拜狮心王与萨拉丁的话对这书就要失望了,呵呵。

                作为历史,其实应该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这样子才能更多的为如何判断未来积累经验,因为即使文化断层,历史也依然会持续下去。
                1

                评分次数

                  TOP